苏超火爆背后的内需密码:从民间赛事看消费逻辑的变与新

苏超火了一个月,不是因为赛事水平,而是抓住了“散装江苏”的地域归属感、10元级别的低价高情绪价值,以及媒体合力推动的痛点。这背后藏着国内内需的新方向——服务消费的潜力远未释放,物美价廉的情绪共鸣正在成为消费新主流。
苏超火爆背后的内需密码:从民间赛事看消费逻辑的变与新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苏超这把火,烧了快一个月还没灭。一边是国足惨败的对比,一边是足球博主和娱乐博主吵得不可开交,连我们这些搞财经的,都想凑凑这个热闹——不是聊足球,是聊藏在这场“民间赛事”里的消费密码。

苏超的第一把火:“散装江苏”的地域共鸣比省籍更管用

苏超能火,首先得亏了江苏那股“谁也不服谁”的“散装”劲儿。你问江苏人是哪的,十有八九说自己是南京人、苏州人,没几个会加“江苏”俩字。十三太保各个经济都强,连县城都有拿得出手的产业,这种“城市归属感超过省籍”的氛围,刚好给苏超造了足够多的话题。要是像有些省份那样,省会一家独大,周边城市没存在感,这联赛根本搞不起来——毕竟没人愿意看一边倒的比赛,只有互相较劲,才有意思。

10块钱的快乐:比电影还值的“情绪性价比”

再一个,就是便宜得让人没法拒绝。基础门票10块20块,有的场次干脆白送。现在啥娱乐能花这点钱,让你嗨一两个小时?看电影得三四十,游乐场门票几百,逛街还得花车费饭钱。苏超不一样,就算你不懂足球,带着家人孩子去球场凑个热闹,感受下那种“全场一起喊”的氛围,都觉得值。这就是消费降级里的“王者”——花最少的钱,get最足的情绪价值。甚至有阿姨说:“比跳广场舞有意思,还能认识隔壁小区的人。”

媒体齐发力:不是民间自发,是“顺势而为”的推动

还有媒体的劲儿往一块使。体育场免费提供场地,短视频平台给流量扶持,连央视都播了几场。这可不像民间自发的活动——要是没点“自上而下”的推动,哪有这么多单位一起赔钱干?毕竟没人会平白无故做不赚钱的事儿,这背后肯定符合某种“正确”,才让苏超顺利熬过了“没人看”的冷启动阶段。

从苏超看内需:服务消费的潜力,藏在每一次情绪共鸣里

苏超火了,对我们搞财经的来说,最有意思的不是足球,是内需的新方向。你看,不是内需没潜力,是我们得换个思路。经济好的时候,大家爱买贵的,炫耀;经济不好了,就爱找那种“低成本、高情绪回报”的事儿。就像现在很多人宁愿给女主播打赏,也不愿意谈恋爱——打赏门槛低,能立刻得到回应;谈恋爱呢,要花时间花精力,到后面还得考虑彩礼房子,太麻烦。
苏超刚好踩中了这个点:服务消费的潜力,比商品消费大得多。物质短缺的年代,大家拼命买东西;现在产能过剩了,买个电视就算降到1000块,也没人想每年换——没必要,换了也不会让生活变更好。但服务消费不一样,比如苏超、村超、村BA,只要能让大家聚在一起,有情绪共鸣,就能创造消费场景。你想啊,一群人去看比赛,得买水买零食吧?得打车去吧?看完说不定还得去吃个夜宵吧?这些都是消费。而且服务消费能变着花样搞,今天搞足球,明天搞篮球,后天搞唱歌跳舞,只要能让大家参与进来,就有市场。

换个思路搞消费:羊毛出在猪身上,流量比门票更赚钱

再说了,现在很多资源都闲着:学校的操场晚上没人用,媒体的时段有空余,把这些组织起来,推一把,流量就来了。流量来了,周边产品(比如球队围巾、定制饮料)、广告植入(比如球场边的本地餐饮广告)啥的,就能把钱赚回来——这就是互联网的“羊毛出在猪身上”,办活动可能不赚钱,但靠流量和周边能赚钱。
就像苏超里的某个县城球队,本来没多少人知道,结果因为一场“绝杀”的短视频火了,当地的农家乐都跟着火了,周末游客比平时多了三倍。这就是“赛事带流量,流量带消费”的逻辑。
时代变了,我们已经进入“第四消费时代”:不再崇洋媚外,不再拼命买东西,反而更愿意找“物美价廉、有情绪共鸣”的娱乐方式。苏超告诉我们,需求从来都不缺,缺的是能抓住“情绪痛点”的玩法。不管是搞赛事还是搞其他消费,只要能让大家“花得少、玩得爽、有共鸣”,就能赚到钱——这就是新时代的消费逻辑。
上一篇
【20250624】股市复盘:中东局势超预期缓和推动上涨,横盘震荡格局未变
下一篇
半导体景气度现状解读:近期下跌背后的真相与未来机会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