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在一轮完整的牛市行情里,投资者的情绪变化往往与市场阶段深度绑定,从熊市末尾的“不敢信”,到复苏期的“眼见为实”,再到过热期的“超级自信”,每一步都折射出人性与周期的碰撞。这种情绪循环不仅决定了多数人的投资结果,也暗藏着市场拐点的信号。
熊市末期不敢逆势:多数人怀疑抗拒,少数人逆势布局
当股市经历长期下跌或深度调整,逆周期政策开始密集释放利好——比如降准、减税或产业支持政策,部分企业的基本面也出现改善迹象(如营收增速回升、利润拐点显现)。但此时,多数投资者仍被过去的亏损记忆主导,对利好视而不见,坚信“经济还会更差”“股市还要跌”。即便有人试图讲道理,他们也会用“失业增加”“企业倒闭”等理由反驳,甚至将提前进场的投资者视为“傻子”。
但事实上,当市场被过度看空,“该卖的都卖了”,风险已通过低价和恐慌充分释放。少数具备周期洞察力的投资者(或经验丰富的老股民),会在此时悄悄布局——他们未必有精准的数据支持,只是意识到“市场情绪已经极端”,而极端情绪往往意味着反转即将到来。
复苏初期眼见为实:数据验证后,普通投资者逐步入场
随着经济数据持续好转(如GDP增速回升、PMI重返扩张区间),企业基本面反转的信号越来越明显,普通投资者的情绪开始松动。他们从“坚决看空”转向“犹豫试探”,再到“主动买入”——毕竟“所见即所得”,当身边人开始赚钱、新闻里全是“经济复苏”的消息,没人愿意继续当“旁观者”。

但此时,市场已在怀疑中上涨了相当幅度。比如2019年至2020年7月,沪深300指数悄悄上涨近50%,创业板更是近乎翻倍,而多数人直到2020年下半年才意识到“经济真的好了”。那些提前布局的“聪明钱”,已在这个阶段赚得盆满钵满,而普通投资者才刚踏入市场。
过热阶段超级自信:情绪狂热,聪明投资者悄悄离场
当经济进入过热期(如通胀上升、产能利用率达高位),市场情绪彻底被点燃。到处都在谈论“繁荣归来”,强周期行业(如煤炭、钢铁、有色)出现“煤飞色舞”行情,进一步强化了“经济越来越好”的认知。平时不关注股市的人(比如上班族、退休老人),看到周围人都在“晒收益”,也开始跟风买入——此时“股神”遍地,大家都坚信“一年翻倍不是梦”。

为了迎合这种情绪,新基金发行火爆,热门基金规模暴增(比如2021年初的新能源基金)。但此时,聪明的投资者已开始“撤退”:他们要么转向防守型资产(如债券、公用事业股),要么直接清仓离场。最危险的是,部分投资者将“储蓄搬家”,把全部身家投入股市,试图抓住“最后的机会”。
情绪循环:从怀疑到狂热,再到恐惧的周期规律
巴菲特曾说:“聪明的人先做,愚蠢的人最后做。”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市场中的人性博弈:先做的人是基于周期判断的“创新者”,后做的人是“模仿者”,最后做的人则是被情绪裹挟的“傻瓜”。
当你参加饭局时,10个朋友有9个在谈论股票,说明市场已接近顶部;当暴跌来临,媒体纷纷唱衰,投资者开始“割肉离场”,甚至发誓“再也不碰股票”时,市场又进入了新的循环——熊市末尾的“怀疑期”。而那些能跳出情绪循环的人,才有可能成为市场中的“赢家”。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