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为什么主动基金越来越难跑赢指数?这几个超额收益来源要知道
最近不少朋友问我,为啥主动管理基金越来越难长期跑赢指数了?其实不是说没有主动基金能阶段性领先——每年都有不少基金在某段时间超过沪深300或标普500,但过个几年再看,很多之前的超额收益又给吐回去了。这背后的原因,得从市场变化和投资逻辑说起。
资金面变了:被动ETF成主流,主动基金没了“抱团优势”

过去几年,被动型ETF(比如沪深300ETF、标普500ETF)的规模涨得特别快,而主动管理基金的新发规模基本没什么起色,甚至还被监管有意控制。以前主动基金发得多,市场上的增量资金主要由基金经理来分配——他们会抱团一些高景气风格或行业(比如前几年的白酒、新能源),这样容易形成超额收益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指数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,增量资金更多是跟着指数成分股走,主动基金想再靠“集中持股”跑出超额,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市场越来越有效:美股的今天,可能是A股的明天

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有效性提升。比如有数据显示,过去15年,A股里跑赢沪深300的主动基金占比远高于美股——但这背后有统计“水分”,比如那些中途清盘、成立时间不够的基金没算进去。但总的来说,过去A股市场“炒作氛围”重,价格经常偏离价值(比如某只股票明明业绩一般,却因为概念炒到很高),主动基金经理只要能抓住这种“错误定价”,就能跑赢指数。而美股市场更成熟,信息传递快,价格更贴近价值,时间维度越长,主动基金跑赢指数的难度就越大(比如10年以上维度,美股主动基金跑赢标普500的占比不到20%)。
中美市场的“反直觉”对比:A股收益没输,只是波动更大


有意思的是,过去20年,被称为“成熟市场”的美股和大家常吐槽的“A股”,整体收益居然差不多——A500(中证500)年化收益8.72%,标普500是8.52%,A股还略高一点。为啥A股超额收益更容易做?其实是因为中间走势差异大:A股以前总是大起大落(比如2007年涨了100%,2008年又跌了70%),只要能克服人性(比如在别人疯狂的时候减仓,在别人恐慌的时候加仓),哪怕只是“被动再平衡”(比如股债各配50%,涨多了就卖股买债,跌多了就买股卖债),也能做出超额收益。而美股走势相对平稳(比如标普500过去10年每年涨幅基本在0-30%之间),超额收益的空间就小很多,稍微犯点错(比如追高成长股)就会被市场打败。但可惜,多数散户都习惯“追涨杀跌”,所以大起大落的A股对散户其实特别不友好。
指数化的“反身性循环”:主动越难跑,指数越壮大
从美国市场的经验看,2006年之后,被动指数基金的规模明显增长,而主动管理基金的规模占比从之前的90%降到了40%——这就形成了一个“循环”:指数基金越多,主动基金越难跑赢(因为增量资金都去了指数);主动基金跑不赢,更多资金又流向指数基金。中国的指数化进程虽然刚起步,但已经快速达到了美国2013年的水平(比如沪深300ETF规模超过1000亿),尤其是近3年,指数基金规模涨得特别快,未来增速可能比当年的美国还要高。
贝塔才是长期核心:拿到市场涨幅,就超越95%的投资者

当市场越来越成熟,指数化程度越来越高,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其实是“贝塔”(也就是整体市场的涨幅),而不是“阿尔法”(超额收益)。比如美国市场,过去10年主动权益基金的中位数阿尔法收益基本为0,甚至为负——也就是说,大部分主动基金连市场涨幅都没拿到。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,做配置其实就是“赚市场的钱”:长期能把贝塔收益拿到手(比如持有沪深300ETF,每年赚8%左右),基本就超过95%以上的投资者了。
配置超额从哪来?这几个方法值得试
既然贝塔是核心,那是不是就放弃超额了?其实不是,配置中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这几个方向:
股债再平衡:靠策略而非判断的“择时”


股债再平衡不是“拍脑袋乱买乱卖”,而是依据“股债收益差”(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沪深300股息率)和“周期模型”(比如经济处于复苏期还是衰退期)这两套工具,结合“胜率”(比如股债收益差处于历史高位时,买股的胜率高)和“赔率”(比如跌了20%之后,买股的赔率高)来调整仓位。比如当股债收益差达到历史上90%的分位时,就把股票仓位从50%加到70%;当市场短期涨了20%以上,就把股票仓位减回50%。这些都是靠策略,不是靠主观判断。
风格侧重:排除错误比“压对”更重要

压对风格(比如2021年的新能源、2023年的AI)能带来大的超额,但这其实很难——没见过谁能每次都压对。所以我们反过来想:就算压不对,如果能排除一个错误答案(比如2022年的成长股,明显高估),也能赚超额;排除两个(比如同时避开成长股和高估值行业),基本就很厉害了。如果看不清风格,就把各种风格都配一点(比如沪深300、中证500、中证1000各配1/3),先保证不犯错。等风格之间跑出差异(比如中证500涨了10%,沪深300没涨),再做再平衡(把中证500的仓位减一点,加到沪深300上),这样就相当于“低买高卖”,只是超额多少的问题。
策略型配置:红利、高ROE、高景气的“组合拳”
我们不是单纯按“市值”来搭配置(比如只买沪深300),而是用“策略型指数”——比如红利低波(选高股息、低波动的股票)、高ROE(选各行业龙头,比如A500)、高景气(选增长快的行业,比如1000指增)。红利低波本身就是“smart贝塔”(聪明的指数),能通过股息率和低波因子跑赢市场;高ROE的龙头股在经济减速的大趋势下,会“强者恒强”(比如茅台、宁德时代);高景气的1000指增通过量化模型(比如多因子选股、高频交易)增强收益,长期大概率也有超额。
不犯错误:输家游戏里的“被动超额”
股市是一场“输家游戏”——不是看你赚了多少,而是看你少亏了多少。很多时候,你看成长指数(比如创业板指)涨得好,长期收益高,但能不能赚到钱是另一回事(比如2021年买创业板指的人,现在可能还没解套)。降低波动才能放大收益——比如一只基金每年涨10%,波动5%,你能拿住3年,总收益是33%;而一只基金每年涨15%,波动30%,你可能拿了1年就卖了,总收益只有15%。我们的策略就是,在不丢贝塔收益的同时,尽量帮大家平抑波动(比如通过股债再平衡、风格均配),让你拿得更舒服。先确保自己不犯错(比如不追高、不买垃圾股),这其实也是隐含的超额——因为很多人都在犯错误(比如追涨杀跌、买高估值股票)。
现阶段资产建议:这些品种可以买,那些再等等
最后给大家提几个现阶段的资产配置建议(2025年5月):
- 可以买的:沪深300ETF、A500ETF(中证500)、中长债基金(比如易方达中债新综合)、美债短债;
- 再等等的:双创科技(比如创业板指、科创50)、港股、中概股、红利低波;
- 不要买的:美股(估值偏高)、原油(没安全边际)、黄金(看不懂)、房子(流动性差)、比特币(风险太大)。
Loading...